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叶秀山本文探讨了康德的启蒙观念及其与批判哲学的关系,分析了理性“成熟”之含义,认为,一方面,理性须得“不依靠他者”运用自己的理智来认知世界,另一方面,须区分各种层面的“权限”,强调在“公众”层面理性的不受限制性;这样,“成熟”、“启蒙”的理性就具有“现实性”,而不是“抽象”的形式。“界限”观念的提出,同样使以...
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钱广华“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论概念,更是实践理性的本体性概念,二者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贯穿于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康德哲学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是理性与非理性(或超理性)的矛盾统一,正是这种张力,推动着康德哲学体系的运转,而“物自体”是其轴心。康德对“物自体”的设...
开放类逻辑的哲学基础———一种非规范三值内涵语义理论鞠实儿根据Hume问题不可解原理,本文提出开放世界预设,该预设刻画了开放类的第一个特征:开放类扩展后得到的新成员可能不(并非必然)具有它原有成员借以分类的任一性质;根据开放类的定义,开放类的第二个特征为:开放类在其扩展过程中惟一的不变量是它的成员必须具有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种纯内涵...
康德法哲学中的公民概念韩水法摘要:公民(Bǜrger)概念是康德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康德法哲学中关于公民的论述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语境,与此相应,公民概念可区分为一般的、特定的和普遍的三重意义;对这三重意义的重新阐释,消释了康德公民概念的歧义,揭示了公民概念的理论演进及其普遍性、构成性和强制性特征。甄综韦伯关于市民和公民概念的考察,以揭示康德公民...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学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孙利天自4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推动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观念变革,以丰硕的哲学理论创新成果,实际地参与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
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审视高策乔笑斐吴国林成素梅程瑞编者按:进入21世纪以来,一场新的量子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将因此发生深刻改变。在基础理论层面,科学家正试图构建自然界的大统一理论;在应用层面,量子信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领域正在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新的量子革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迫切需要进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任平摘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史,我们必须要穿越“人名、书名的历史”表象,抵达学术创新逻辑的底蕴,在深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术演化图景的同时,深刻把握作为“方法论自觉”的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研究范式作为研究群体自觉的行为规范、总体方法和基本路径,是时代思维方式的集...
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审视量子理论的哲学宣言成素梅关于量子理论的哲学研究有两个层次,一是根据量子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探讨具体的哲学问题,比如,超出贝尔不等式讨论的范围,从量子信息的维度,如何重新定义和理解量子纠缠和非定域性概念的问题,①这些研究已经很深入,而且也相当技术化;二是探讨事关理解科学理论本身的哲学框架问题。框架问题不能被...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谢伏瞻摘要: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重大提法的变化,而且是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职责、战略要求的重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
国家与正义———兼评霍耐特黑格尔法哲学“再现实化”路径邓安庆摘要:黑格尔是最早把现代性作为问题来思考的哲学家。他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危机的剖析,基于自然法来形塑“伦理性”国家,以解决市民社会本身无法解决的困难,从而构建起一种不同于一般“社会正义论”的“国家正义论”。但是,在西方主流正义论话语中,黑格尔的“国家正义论”一直没有得到...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陈少明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文章提出开拓新的中国哲学论域,即从叙事性较强的文本入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作者分人、事、物三个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对不同的经验资料进行思想探究的可能性。不以范畴为中心,不是排斥对古典思想做概念的...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任平《资本论》中的“大写逻辑”,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所表达的哲学视域。本文从历史语境、哲学视域、总体结构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大写逻辑”的本真意义,认为“大写逻辑”就是交往实践观。其主要根据是:(一)资本全球化是“大写逻辑”的历史基础和反思对象。(二)不同的哲学对“大写逻辑”提出了多元理解,但是贯穿这...
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韩东晖践言冲突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论辩方法,在20世纪语用学转向之后受到普遍关注。欣提卡以践言冲突方法深入分析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使其论证成为哲学史研究中的典范;阿佩尔将其纳入自己的先验语用学框架,哈贝马斯则将其引入形式语用学理论,使之成为相当有效的论辩武器;在《逻辑哲学论》中陷入践言冲突的维特...
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樊浩基因伦理是一种道德哲学革命形态的高技术伦理,具有技术革命与道德哲学革命的二重形态和二重本质。据此,基因伦理的文化反应,不应当局限于对基因技术的发展提出伦理批评和伦理战略,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术任务是进行道德哲学革命的理论准备。应当用拓展了的发展伦理学的方法,而不是常规伦理学的方法进行基因伦理的研究。基因技术...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刘晓力摘要:在广义涉身认知理论的背景下,对认知科学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三条路径几个焦点问题的考察,能揭示出这些路径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对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问题而言,除了命题式表征,可以承认以身体为基础的知觉表征作为原初表征在基底层提供认知与行动的因果说...
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张雄货币幻象起源于货币特权对人性的侵蚀,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判断出现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双重标准,并由此带来人与人关系内在维度的改变,货币对人的认知系统和评价系统也随之产生影响。货币幻象发生在货币符号被实体化、主体化和神圣化的过程中,其实质是在观念中用货币来剥夺整个世界的固有价值。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
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孙周兴“后哲学”的第一层意义自然是对“哲学”的超越,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的终结”。走向终结的“哲学”,海德格尔明言是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形而上学,它构成欧洲自柏拉图以降的“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历史。而从问题结构上看,形而上学可区分为“存在学(本体论)”的“本质—...
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踪迹尚杰现象学的观念源于虚无,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可见性,隔离世俗的世界。当代法国哲学也脱离在场,还原出另一个异域的世界,一个想象、诗、艺术的世界,大多数20世纪后期的法国哲学家都倾向于这个世界。它是一个差异和缺失的领域,也是对实在和理性的悬隔。从胡塞尔到德里达,留给我们一条踪迹,一条归隐之路,它表明20世纪法国哲学...
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韦森依照塞尔语言哲学的一个理论洞识,本文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本文第二部分则从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反思了货币的本质。尽管在某一时点上一个社会或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和以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所反映的经济总量都是一个确定的数,但在现实...
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徐国栋本文旨在研究共和晚期古希腊哲学对罗马法的影响。作者研究了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联系,考察了对罗马法律文化发生影响的古希腊人和作品;确认西塞罗的Topica一书是把古希腊的普通逻辑学转化为罗马的法律逻辑学的关键作品,并阐述了古希腊逻辑学对提高罗马法的科学水平的革命性意义;分析了古希腊的历史—社会哲...